2012年2月11日星期六

獐子岛“参有参规”

启动“全程标准化”自制“红绿灯”
獐子岛“参有参规”

全程标准化体系
獐子岛“参有参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你听说过“参有参规”吗?告诉你吧,这不是开玩笑,在獐子岛就有,獐子岛的海参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行为标准规范,这在獐子岛内部叫《海参手册》。在獐子岛,这项系统叫“EPS”,是“全过程标准化”的英文简写。
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薛强的电脑里,有一份已经修改完的文件——《海参手册》,这里对海参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范,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头海参产自哪个海区,何时采捕、由谁采捕、经过哪些加工手续、水分含量多少,盐分多少,由谁销售,谁来服务,何时何地经过了哪些服务……都一目了然。
薛强告诉记者,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是从2007年10月开始做的,就是将全程做以规范。獐子岛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个范本,给消费者一个参照。
海参是一种名贵的海洋滋补品,有着高贵的品位与血统。近几年,海参养殖风行,海参的加工方法越来越多,传统的海参形态越来越少,而一些新形态的海参又缺乏规范,造成海参市场的混乱。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连海参商会的会长单位,獐子岛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规范,让消费者有可选择的参照系。”薛强强调,希望通过獐子岛的标准化体系在市场上制造一个样板。
严格控制盐分和水分
普通的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海参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水分,那些摆在柜台上看起来白花花的海参,有些就是用盐水浸泡出来的,那些白色的东西就是密度很大的盐。
就像咸鱼饼子在大连很有市场一样,处于地理标志内的大连人一直对盐渍海参情有独钟,认为这是最实惠的海参形态。海参商家也因此大做盐渍海参文章,从价格200元到1500元不等,同样都是海参,价格上的差异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加工盐渍海参在大连有着很传统的历史,把活海参剖腹,去肠,洗净,放到锅里煮上一定时间,然后拌上盐,就这么简单。“獐子岛规定,盐渍海参必须是在活海参的基础上,7斤以上煮出1斤盐渍海参来。7斤是我们的‘红灯'。”獐子岛渔业盐渍海参加工车间的马淑梅向记者介绍,由于獐子岛采捕上来的海参个头很大,4头就有1斤重,因此7斤煮出来就是28头,因此,獐子岛的盐渍海参每斤都在30个左右。“这样,海参的水分 才能控制在65%以内,盐分在22%以内的国家标准。”马淑梅告诉记者,如果每斤海参达不到这个数量,盐分和水分就会超标,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消费者花那么多的钱买到的如果是超标的水和盐,我们做海参的于心何忍?”
12月17日,记者到车间采访时已经是晚上,白天出海作业的人在海底采捕,晚上把活的野生海参送到这里,第一道工序是把活海参放到冰水里剖腹去肠,然后到锅里煮,“煮的时间要保证在半个小时,如果火 候不到,海参的水分就出不去。”在这道工序的加工车间里,有两个重要的工具:台秤和挂表,它们就像马路上的探头一样,严格监控着工作人员的操作程序,时间不到不能出锅,斤两不到不能出厂。为了让消费者花上千元买到的是真正的海参,而非水和盐,獐子岛的员工几十年来一直这样认真的掐着表,盯着秤,谁也不敢“坏了规矩”。
千万元的加工设备
让土特产登上标准化舞台
在大连金石滩,有个投资1.2亿元的建筑,叫金贝广场。这是獐子岛的现代化的工厂,每天,来自黄海深处56海里处的獐子岛号轮源源不断地把采自海底的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运到这里,再在这里加工,输送到世界各地。
这里有价值1800多万元、产自日本、德国的高精尖的生产加工设备。“这台从日本引进的新含气调理生产线是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唯一使用的设备,全程电脑控制,对压力、温度、水分等相关指标都有严格的控制,而且全程加工过程随时存储。”公司加工研发部副经理王宇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套令国外客商也羡慕不已的设备,设备上的黄灯、绿灯和红灯随时提醒正在加工的海参的各项指标状况。“这是海参的信号灯,谁也没有办法闯红灯。”王宇说,设备不会说谎,它每两秒钟记录一次数据,十分严谨和科学。
“参有参规”,记者见识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能量,要制定全程的标准化,仅有科学的意识还远远不够,他们用科学技术保证了标准化的执行,这个“参规”不是谁都敢喊的。有实力的獐子岛才有实力引进标准化的设备,让土特产加工如同工业品一样登上标准化的舞台。
全程标准化是个系统而繁琐的过程,其涵义博大精深,记者只能挑选其中的一二来告诉读者。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这绝不是一个企业制度的问题,是企业的规则意识和信仰的问题。
獐子岛人与海参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早在二三十年前,他们就下海采捕海参交给国家,他们深知海参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今天,当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购买这种高档的海产品养生时,獐子岛人告诉记者,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方法,什么是好的海参,为了这些“参规“,他们牺牲了很多市场机会,甚至遭到消费者的误解,但是,他们要坚持,这是獐子岛人的良心。就像美国的老太太在红灯亮时坚定地等待在没有车辆通过的马路边一样,獐子岛的“参规”如同“最高指示”一般,规范着他们的行为,这一点,从下海的潜水员开始,就已经在贯彻了。这是他们高于利润之上的利益,是獐子岛人的信仰与追求。

评论:
文/本报记者 宋京 李筱丹 摄影/张瑜 欧阳洋
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杂志《商界》的记者白勇在一篇题为《向教育要什么》的文章中写道:作家梁晓声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但显然是一种信仰和博大爱心的表达。而我们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可以“忘了”规则;其次, 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也看不见警察,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这是一个抢钱都嫌来得慢的浮躁时代,如果有人收购圈养的海参,倒到锅里一煮,简单加工,水涝涝的,贴上野生的牌子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谁还愿意潜到大海深处,采集真正的野生海参,在那里掐着表,盯着秤,一丝不苟地等待着把生的海参煮透,把水分挤干……拿着货真价实的东西上市?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 他身边还冲他大骂:“毛病!”
可是,当“大连海参”的地理标志批下来的瞬间,远在黄海深处,距离大连56海里的獐子岛人却感到了一丝责任。同缝了900多针的九牧王西裤一样,作为水产品的海参同样需要标准化的操作,獐子岛渔业建立了从原料采捕、加工、储藏到服务的獐子岛海参全过程标准控制体系“EPS”(The Entire Process Standard),树立起“大连海参”的标准形象。记者连续多日在獐子岛采访,全过程体验了獐子岛人对野生海参“红绿灯”的执行。
对于一个水产品龙头企业来说,这样的标准也许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规范,更持久,而对这一行业来说,却树立了一个标杆,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