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美国人亚洲择邻居 只为孩子学中文
迈克尔•罗默(Michael Roemer)是一位律师,2010年他请了一年的假,把加利福尼亚州奥林达(Orinda)的房子租出去,然后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了中国西部城市成都。之前他从来没有在国外生活过。
罗默的目的是让他的一双儿女埃林(Erin)和康纳(Conor)近距离了解中国,并为他们学习正在迅速成为一门必学语言的汉语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年57岁的罗默说,会讲普通话是很重要的。
不仅是罗默夫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正不辞辛苦帮助孩子学说普通话。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与这个国家的13亿人顺畅沟通。这种现象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人们争先恐后学习日语的情形非常相似。
不过这次,上补习班对一些人来说已经不够了。家长们把孩子送进了从加州到缅因州不断冒出的纯普通话课堂。他们聘请家庭教师,通过Skype与北京的老师交谈,还雇用讲中文的保姆。一些人在娱乐室里放满了普通话版的迪士尼影碟──更不用提那些旨在教孩子学普通话的iPhone应用程序。
罗默说,克服学说普通话的挑战会让孩子变得非常自信。他还说,学习中文对大脑有好处。不过他也说,孩子们一开始上学时对所处环境一片茫然,自己看着也很有压力。
已经回到美国的两个孩子说,即使现在无法完全坚持学习普通话,他们也很看重在中国学习的那一年。九岁的埃林说,虽然掌握普通话的声调还是很困难,但在另外一个国度生活一年还是非常棒的。11岁的哥哥康纳说,在不想让其他人──比如父亲──听懂自己的话时,他能改说另外一种语言,这让他感觉很好。康纳说,有时候爸爸知道的东西没有我们多,所以在商量送他什么生日礼物的时候,我们可以不让他知道。
据招聘机构说,会讲普通话可以让求职者在就业市场获得加分。高管猎头公司光辉国际(Korn/Ferry International)驻洛杉矶高级副总裁迪斯泰法诺(Michael Distefano)说,美国没有多少讲普通话的人,所以会讲普通话是不是一个竞争优势呢?答案是肯定的。迪斯泰法诺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也在学习普通话,并希望有机会在亚洲找一份工作。
69岁的罗杰斯(Jim Rogers)和他43岁的妻子佩奇(Paige Parker) 2007年将他们在纽约城的居所卖掉并搬到新加坡。两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会说中文。这对夫妻在新加坡植物园(Botanic Gardens)对面租了一套房子。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这样他们九岁的女儿Happy就能够进入当地顶尖的南洋小学(Nanyang Primary)学习了。在南洋小学,核心课程都是用中文授课的。Happy四岁的妹妹Bee上的是南洋幼小(Nanyang Kindergarten)。南洋幼小两年的课程完全用中文讲授。
和金融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一同创立了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的罗杰斯并不会说普通话,也从未在亚洲生活过,但他说,让孩子从小自然地学习中文至关重要。罗杰斯说,这个世纪将成为中国的世纪,我们要为孩子做好准备。
中文的难学是出了名的。普通话有四声,想要说的流利必须掌握数千个汉字。美国国务院下设的外交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说,想要掌握普通话需要2,200个课时的学习,其中一半课时要在说普通话的国家学习。而掌握西班牙语则只要600课时到750课时即可。
教育工作者说,学习普通话并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方法。旧金山中美国际学校(Chine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的负责人比塞尔(Jeff Bissell)说,随着指标和标准的确立,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他赞成让学生到中国学习普通话的方法。比塞尔将这种方法称作一个主要的战略重点。
从中国搬回至美国以后发生的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卡舍尔(Jim Cashel)和他的妻子Anne Ching在2009年带着两个女儿从加州索诺玛(Sonoma)搬到中国成都。他们的目标是学习中文、体验中国。Anne Ching是第四代华裔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从未学习过中文。
自2010年搬回索诺玛后,Anne Ching和她的大女儿通过Skype定期向成都的汉语老师学习,以保持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但Anne Ching也承认,除了远程上课之外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机会练习普通话。她说,我的方法就是未来10年要不断学习普通话。
贝尔德(Jeff Baird)也是那些考虑搬到亚洲让子女学习一年中文的父母之一。贝尔德家住加州伯克利(Berkeley),是一名对冲基金经理。今年4月,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分别为3岁和6岁)到台北和新加坡旅行,以考察学校,并研究搬到亚洲学习中文的想法。
他的妻子米莉是一位华裔美国人,在印第安纳州哥伦布长大,但她不会读写中文。米莉说,我们不仅想让孩子学习普通话,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享受在海外体验一门语言的乐趣。
在新加坡,贝尔德一家拜访了罗杰斯一家,探讨在哪里学习中文最好。两家孩子在一同玩耍的过程中,Happy被问到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哪些东西最难,她回答说:口语测试、作文、阅读理解,还有问答。
Happy的母亲不会说中文,她一头雾水地看着Happy。在记者将Happy的回答翻译成英文后她的母亲说:那就是说,全部都很难咯?
是的,Happy点头回答。
相关报道
美国:精通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员工更受欢迎
纽约小学纷纷开设中文课程
博客:芝麻街“大鸟”学会说中文
博客:印度商人学说普通话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各地民众清明节自发前往江西凭吊胡耀邦

各地民众清明节自发前往江西凭吊胡耀邦(图)
2012年04月04日02:36中国新闻网刘占昆 王剑 周宇斌
清明节期间,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胡耀邦墓碑前瞻仰。连日来,来此瞻仰凭吊胡耀邦的当地民众或外地游客络绎不绝。中新社发 刘占昆 摄
中新社共青城4月3日电 嫩柳垂绿,湖波轻皱,四月天气。胡耀邦墓前象征着当时12亿民众的12个大石头无语簇拥,周遭山茶花落红满地,鹧鸪声咽。斯人已去经年,墓前依然思重人稠。
清明时节,中新社记者探访了胡耀邦长眠于斯的江西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富华山。共青城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南浔铁路穿城而过。从南昌沿昌九高速公路北行约80公里即到共青城胡耀邦墓。
导游童丽红告诉记者,“墓地海拔42.7米,坐西朝东,占地两平方公里。 两条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墓区最高处,矗立着一座呈直角三角形的墓碑,形似红旗的一角,碑石右上方雕刻着胡耀邦的侧面头像。记者注意到,任凭岁月风雨的洗礼,胡耀邦凝眉忧思的面庞依然清晰。
据记载,共青城缘于建国初期98位青年来此垦荒。胡耀邦一生先后两次来此,三次为此题词。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京逝世。治丧期间,中共中央批准胡耀邦夫人李昭的请求,将他的骨灰葬于此处。
童丽红说,她是耀邦陵园的第一批讲解员。多年来,胡耀邦陵园年接待近30万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凭吊。摆放在胡耀邦墓碑前的众多祭奠花篮和络绎不绝的瞻仰者印证了童丽红的说法。
“从少共‘红小鬼’到新中国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一直秉持他亲手写的对联里‘利在天下’的理念。我们也就是冲着这个来瞻仰他的”。来自南昌的一改制企业负责人在墓前说,企业改制了,我们对耀邦的崇敬一刻也没有变。清明时节,该企业员工自发来胡耀邦墓前凭吊,以表达敬意。
一位带着自己孩子来耀邦陵园凭吊的当地市民卓玉环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祭奠扫墓,“作为共青城人,现在我们已为人父母,也想让小孩子感受下,希望他们长大后听到胡耀邦这个名字就想到民族脊梁。”
两位同为80岁的耄耋老人喻炳根、范炳秀在儿子、孙女的搀扶下来到墓碑前三次鞠躬以表敬意。喻炳根用手比划着说,“他是一位伟人,人民在他心里有多重,他在我们心中就有多重!”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3周年。据悉,胡耀邦陵园先后接待过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官员前来祭奠。记者下山时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祭奠的年轻妈妈正用湖南口音教训在路边贪玩的孩子,“快走哦,胡爷爷看着呢!”
2012年2月11日星期六
獐子岛“参有参规”
启动“全程标准化”自制“红绿灯”
獐子岛“参有参规”
全程标准化体系
獐子岛“参有参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你听说过“参有参规”吗?告诉你吧,这不是开玩笑,在獐子岛就有,獐子岛的海参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行为标准规范,这在獐子岛内部叫《海参手册》。在獐子岛,这项系统叫“EPS”,是“全过程标准化”的英文简写。
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薛强的电脑里,有一份已经修改完的文件——《海参手册》,这里对海参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范,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头海参产自哪个海区,何时采捕、由谁采捕、经过哪些加工手续、水分含量多少,盐分多少,由谁销售,谁来服务,何时何地经过了哪些服务……都一目了然。
薛强告诉记者,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是从2007年10月开始做的,就是将全程做以规范。獐子岛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个范本,给消费者一个参照。
海参是一种名贵的海洋滋补品,有着高贵的品位与血统。近几年,海参养殖风行,海参的加工方法越来越多,传统的海参形态越来越少,而一些新形态的海参又缺乏规范,造成海参市场的混乱。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连海参商会的会长单位,獐子岛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规范,让消费者有可选择的参照系。”薛强强调,希望通过獐子岛的标准化体系在市场上制造一个样板。
严格控制盐分和水分
普通的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海参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水分,那些摆在柜台上看起来白花花的海参,有些就是用盐水浸泡出来的,那些白色的东西就是密度很大的盐。
就像咸鱼饼子在大连很有市场一样,处于地理标志内的大连人一直对盐渍海参情有独钟,认为这是最实惠的海参形态。海参商家也因此大做盐渍海参文章,从价格200元到1500元不等,同样都是海参,价格上的差异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加工盐渍海参在大连有着很传统的历史,把活海参剖腹,去肠,洗净,放到锅里煮上一定时间,然后拌上盐,就这么简单。“獐子岛规定,盐渍海参必须是在活海参的基础上,7斤以上煮出1斤盐渍海参来。7斤是我们的‘红灯'。”獐子岛渔业盐渍海参加工车间的马淑梅向记者介绍,由于獐子岛采捕上来的海参个头很大,4头就有1斤重,因此7斤煮出来就是28头,因此,獐子岛的盐渍海参每斤都在30个左右。“这样,海参的水分 才能控制在65%以内,盐分在22%以内的国家标准。”马淑梅告诉记者,如果每斤海参达不到这个数量,盐分和水分就会超标,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消费者花那么多的钱买到的如果是超标的水和盐,我们做海参的于心何忍?”
12月17日,记者到车间采访时已经是晚上,白天出海作业的人在海底采捕,晚上把活的野生海参送到这里,第一道工序是把活海参放到冰水里剖腹去肠,然后到锅里煮,“煮的时间要保证在半个小时,如果火 候不到,海参的水分就出不去。”在这道工序的加工车间里,有两个重要的工具:台秤和挂表,它们就像马路上的探头一样,严格监控着工作人员的操作程序,时间不到不能出锅,斤两不到不能出厂。为了让消费者花上千元买到的是真正的海参,而非水和盐,獐子岛的员工几十年来一直这样认真的掐着表,盯着秤,谁也不敢“坏了规矩”。
千万元的加工设备
让土特产登上标准化舞台
在大连金石滩,有个投资1.2亿元的建筑,叫金贝广场。这是獐子岛的现代化的工厂,每天,来自黄海深处56海里处的獐子岛号轮源源不断地把采自海底的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运到这里,再在这里加工,输送到世界各地。
这里有价值1800多万元、产自日本、德国的高精尖的生产加工设备。“这台从日本引进的新含气调理生产线是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唯一使用的设备,全程电脑控制,对压力、温度、水分等相关指标都有严格的控制,而且全程加工过程随时存储。”公司加工研发部副经理王宇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套令国外客商也羡慕不已的设备,设备上的黄灯、绿灯和红灯随时提醒正在加工的海参的各项指标状况。“这是海参的信号灯,谁也没有办法闯红灯。”王宇说,设备不会说谎,它每两秒钟记录一次数据,十分严谨和科学。
“参有参规”,记者见识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能量,要制定全程的标准化,仅有科学的意识还远远不够,他们用科学技术保证了标准化的执行,这个“参规”不是谁都敢喊的。有实力的獐子岛才有实力引进标准化的设备,让土特产加工如同工业品一样登上标准化的舞台。
全程标准化是个系统而繁琐的过程,其涵义博大精深,记者只能挑选其中的一二来告诉读者。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这绝不是一个企业制度的问题,是企业的规则意识和信仰的问题。
獐子岛人与海参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早在二三十年前,他们就下海采捕海参交给国家,他们深知海参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今天,当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购买这种高档的海产品养生时,獐子岛人告诉记者,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方法,什么是好的海参,为了这些“参规“,他们牺牲了很多市场机会,甚至遭到消费者的误解,但是,他们要坚持,这是獐子岛人的良心。就像美国的老太太在红灯亮时坚定地等待在没有车辆通过的马路边一样,獐子岛的“参规”如同“最高指示”一般,规范着他们的行为,这一点,从下海的潜水员开始,就已经在贯彻了。这是他们高于利润之上的利益,是獐子岛人的信仰与追求。
评论:
文/本报记者 宋京 李筱丹 摄影/张瑜 欧阳洋
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杂志《商界》的记者白勇在一篇题为《向教育要什么》的文章中写道:作家梁晓声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但显然是一种信仰和博大爱心的表达。而我们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可以“忘了”规则;其次, 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也看不见警察,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这是一个抢钱都嫌来得慢的浮躁时代,如果有人收购圈养的海参,倒到锅里一煮,简单加工,水涝涝的,贴上野生的牌子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谁还愿意潜到大海深处,采集真正的野生海参,在那里掐着表,盯着秤,一丝不苟地等待着把生的海参煮透,把水分挤干……拿着货真价实的东西上市?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 他身边还冲他大骂:“毛病!”
可是,当“大连海参”的地理标志批下来的瞬间,远在黄海深处,距离大连56海里的獐子岛人却感到了一丝责任。同缝了900多针的九牧王西裤一样,作为水产品的海参同样需要标准化的操作,獐子岛渔业建立了从原料采捕、加工、储藏到服务的獐子岛海参全过程标准控制体系“EPS”(The Entire Process Standard),树立起“大连海参”的标准形象。记者连续多日在獐子岛采访,全过程体验了獐子岛人对野生海参“红绿灯”的执行。
对于一个水产品龙头企业来说,这样的标准也许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规范,更持久,而对这一行业来说,却树立了一个标杆,一种教育。
獐子岛“参有参规”
全程标准化体系
獐子岛“参有参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你听说过“参有参规”吗?告诉你吧,这不是开玩笑,在獐子岛就有,獐子岛的海参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行为标准规范,这在獐子岛内部叫《海参手册》。在獐子岛,这项系统叫“EPS”,是“全过程标准化”的英文简写。
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薛强的电脑里,有一份已经修改完的文件——《海参手册》,这里对海参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范,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头海参产自哪个海区,何时采捕、由谁采捕、经过哪些加工手续、水分含量多少,盐分多少,由谁销售,谁来服务,何时何地经过了哪些服务……都一目了然。
薛强告诉记者,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是从2007年10月开始做的,就是将全程做以规范。獐子岛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个范本,给消费者一个参照。
海参是一种名贵的海洋滋补品,有着高贵的品位与血统。近几年,海参养殖风行,海参的加工方法越来越多,传统的海参形态越来越少,而一些新形态的海参又缺乏规范,造成海参市场的混乱。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连海参商会的会长单位,獐子岛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规范,让消费者有可选择的参照系。”薛强强调,希望通过獐子岛的标准化体系在市场上制造一个样板。
严格控制盐分和水分
普通的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海参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水分,那些摆在柜台上看起来白花花的海参,有些就是用盐水浸泡出来的,那些白色的东西就是密度很大的盐。
就像咸鱼饼子在大连很有市场一样,处于地理标志内的大连人一直对盐渍海参情有独钟,认为这是最实惠的海参形态。海参商家也因此大做盐渍海参文章,从价格200元到1500元不等,同样都是海参,价格上的差异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加工盐渍海参在大连有着很传统的历史,把活海参剖腹,去肠,洗净,放到锅里煮上一定时间,然后拌上盐,就这么简单。“獐子岛规定,盐渍海参必须是在活海参的基础上,7斤以上煮出1斤盐渍海参来。7斤是我们的‘红灯'。”獐子岛渔业盐渍海参加工车间的马淑梅向记者介绍,由于獐子岛采捕上来的海参个头很大,4头就有1斤重,因此7斤煮出来就是28头,因此,獐子岛的盐渍海参每斤都在30个左右。“这样,海参的水分 才能控制在65%以内,盐分在22%以内的国家标准。”马淑梅告诉记者,如果每斤海参达不到这个数量,盐分和水分就会超标,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消费者花那么多的钱买到的如果是超标的水和盐,我们做海参的于心何忍?”
12月17日,记者到车间采访时已经是晚上,白天出海作业的人在海底采捕,晚上把活的野生海参送到这里,第一道工序是把活海参放到冰水里剖腹去肠,然后到锅里煮,“煮的时间要保证在半个小时,如果火 候不到,海参的水分就出不去。”在这道工序的加工车间里,有两个重要的工具:台秤和挂表,它们就像马路上的探头一样,严格监控着工作人员的操作程序,时间不到不能出锅,斤两不到不能出厂。为了让消费者花上千元买到的是真正的海参,而非水和盐,獐子岛的员工几十年来一直这样认真的掐着表,盯着秤,谁也不敢“坏了规矩”。
千万元的加工设备
让土特产登上标准化舞台
在大连金石滩,有个投资1.2亿元的建筑,叫金贝广场。这是獐子岛的现代化的工厂,每天,来自黄海深处56海里处的獐子岛号轮源源不断地把采自海底的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运到这里,再在这里加工,输送到世界各地。
这里有价值1800多万元、产自日本、德国的高精尖的生产加工设备。“这台从日本引进的新含气调理生产线是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唯一使用的设备,全程电脑控制,对压力、温度、水分等相关指标都有严格的控制,而且全程加工过程随时存储。”公司加工研发部副经理王宇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套令国外客商也羡慕不已的设备,设备上的黄灯、绿灯和红灯随时提醒正在加工的海参的各项指标状况。“这是海参的信号灯,谁也没有办法闯红灯。”王宇说,设备不会说谎,它每两秒钟记录一次数据,十分严谨和科学。
“参有参规”,记者见识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能量,要制定全程的标准化,仅有科学的意识还远远不够,他们用科学技术保证了标准化的执行,这个“参规”不是谁都敢喊的。有实力的獐子岛才有实力引进标准化的设备,让土特产加工如同工业品一样登上标准化的舞台。
全程标准化是个系统而繁琐的过程,其涵义博大精深,记者只能挑选其中的一二来告诉读者。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这绝不是一个企业制度的问题,是企业的规则意识和信仰的问题。
獐子岛人与海参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早在二三十年前,他们就下海采捕海参交给国家,他们深知海参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今天,当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购买这种高档的海产品养生时,獐子岛人告诉记者,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方法,什么是好的海参,为了这些“参规“,他们牺牲了很多市场机会,甚至遭到消费者的误解,但是,他们要坚持,这是獐子岛人的良心。就像美国的老太太在红灯亮时坚定地等待在没有车辆通过的马路边一样,獐子岛的“参规”如同“最高指示”一般,规范着他们的行为,这一点,从下海的潜水员开始,就已经在贯彻了。这是他们高于利润之上的利益,是獐子岛人的信仰与追求。
评论:
文/本报记者 宋京 李筱丹 摄影/张瑜 欧阳洋
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杂志《商界》的记者白勇在一篇题为《向教育要什么》的文章中写道:作家梁晓声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但显然是一种信仰和博大爱心的表达。而我们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可以“忘了”规则;其次, 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也看不见警察,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这是一个抢钱都嫌来得慢的浮躁时代,如果有人收购圈养的海参,倒到锅里一煮,简单加工,水涝涝的,贴上野生的牌子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谁还愿意潜到大海深处,采集真正的野生海参,在那里掐着表,盯着秤,一丝不苟地等待着把生的海参煮透,把水分挤干……拿着货真价实的东西上市?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 他身边还冲他大骂:“毛病!”
可是,当“大连海参”的地理标志批下来的瞬间,远在黄海深处,距离大连56海里的獐子岛人却感到了一丝责任。同缝了900多针的九牧王西裤一样,作为水产品的海参同样需要标准化的操作,獐子岛渔业建立了从原料采捕、加工、储藏到服务的獐子岛海参全过程标准控制体系“EPS”(The Entire Process Standard),树立起“大连海参”的标准形象。记者连续多日在獐子岛采访,全过程体验了獐子岛人对野生海参“红绿灯”的执行。
对于一个水产品龙头企业来说,这样的标准也许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规范,更持久,而对这一行业来说,却树立了一个标杆,一种教育。
订阅:
博文 (Atom)